來源:期貨日報 時間:2023-02-04 08:05:56
(相關資料圖)
2022年期貨行業全年經營數據昨日出爐。據中期協最新數據顯示,全國150家期貨公司營業收入401.58億元,同比下降18.81%;手續費收入246.62億元,同比下降21.70%;營業利潤141.32億元,同比下降19.54%;凈利潤109.89億元,同比下降19.82%,四大經營指標均處在下降區間。
去年12月份,全國期貨公司營業收入47.14億元,環比增長45.22%,同比下降13.84%;手續費收入22.43億元,環比增長16.87%,同比下降24.53%;營業利潤17.58億元,環比增長51.92%,同比下降8.75%;凈利潤14.80億元,環比增長58.50%,同比略降0.52%。
另外,截至去年12月底,國內期貨市場客戶權益14808.62億元,同比增長25%。
總的來看,去年全年期貨行業盈利水平整體下滑,但去年11—12月,隨著經濟復蘇、行業信心不斷修復,期貨市場交投活躍度走高,期貨公司經營指標環比連續兩個月出現明顯改善。
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在接受期貨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全年行業凈利潤不及2021年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首先,從期市成交情況來看,2022年全國期貨期權市場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額同比分別下降9.93%和7.96%,全年新上市品種16個,但卻未能有效對沖往年活躍品種成交規模大幅下降的影響,導致期貨公司整體手續費收入下降;其次,受去年海外收緊貨幣政策、國內疫情等原因影響,國內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導致部分期貨公司客戶交易情緒也隨之大幅下降;再次,去年期貨市場客戶投資難度加大,客戶投資收益相比往年出現下滑;最后,期貨公司自有資金投資于各類合規產品的收益也并不穩定,部分公司盈利水平下降甚至虧損。
國網英大(行情600517,診股)風險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旸婷告訴記者,去年大宗商品市場表現較為動蕩,俄烏沖突、地緣政治緊張、美聯儲持續加息和新冠疫情等超預期因素都對市場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沖擊。在大環境影響下,國內期貨市場成交量明顯下滑,對以經紀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期貨公司影響較大。
但從去年12月來看,期貨行業凈利潤繼續呈現大幅回升趨勢,源于諸多利好因素在12月份的延續。
“在美聯儲加息預期逐步放緩,國內防疫及房地產政策大幅轉向,穩經濟預期提升,市場對國內經濟好轉、資產價格回升的信心增強的情況下,市場恐慌情緒下降,國內商品及股市均迎來一輪顯著上漲,期貨公司盈利情況也繼續好轉?!蓖躜E說。
李旸婷還表示,去年12月份國內防疫政策的調整,提振了市場對于未來經濟復蘇的預期,同時政府出臺的多種刺激政策不僅提高了市場流動性,也擴大了大宗商品的需求。在市場預期與利好政策的共同影響下,大宗商品價格溫和上漲,市場成交明顯放大。
記者注意到,2021年期貨公司凈利潤增長超六成,期市客戶權益同比增幅高達43.65%,而在2022年期貨公司凈利潤下降近兩成的情況下,期市客戶權益仍錄得同比25%的增長幅度,目前已接近1.5萬億元的水平。此外,中期協數據還顯示,截至去年12月末,期貨公司資產總額達16996.76億元。
王駿告訴記者,去年期貨市場體量的持續增長反映出期貨行業發展的幾大亮點:
一是2022年8月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施行,對期貨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期貨品種上市將由審批制改為注冊制,期貨品種將會更加豐富,滿足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風險管理需求,場外業務和境外業務將有法可依,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將增強期貨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此同時,2022年年底,滬深交易所分別對《交易與關聯交易指引》進行修訂公開征求意見,以更好落實期貨和衍生品法,支持上市公司參與期貨和衍生品市場。
二是去年全行業經紀業務占比沖高回落,但整體營業收入占比仍超過60%,期貨經紀業務仍占主導地位。
三是去年期貨公司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加,從優化線上開戶、智能投研、機器人(行情300024,診股)客服、高速及極速行情系統等方面,推動了期貨公司在疫情形勢下持續展業與服務廣大投資者。
四是期貨風險管理業務在去年迎來加速發展,其中不少期貨公司風險管理業務占比逐步提升,有一部分期貨公司風險管理業務營收占比70%—90%??偟膩砜?,市場對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業務需求在不斷增長。
五是去年全年期貨公司業務呈現探索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不斷探索拓展基金銷售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境外金融服務業務等,但仍受到相關業務營業收入占比和利潤率極低的掣肘,短期無法撼動經紀業務和風險管理業務的主導地位。
六是廣期所新品種上市交易,新能源金屬品種工業硅成為廣期所致力于創新型期貨品種的重大試點,符合我國雙碳目標的經濟發展方向。
“雖然行業收入、利潤整體下降,但隨著以風險管理業務為代表的的創新業務的持續發展,期貨公司收入結構呈現多元化,部分抵消了經紀業務收入下滑的影響?!崩顣D婷如是說。
總的來看,李旸婷認為,去年以來,面對內外部環境新挑戰,我國期貨市場整體運行平穩,品種擴容提速,市場功能有效發揮,期貨公司專業能力和綜合實力也不斷提升,整個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再上新臺階。
展望今年,王駿認為,去年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實施后,期貨公司在場外業務、跨境業務方面均存在繼續突破的可能。同時,2023年可能會有更多的新品種上市,進而有望促進期貨市場交易規模進一步回升,期貨經紀業務和風險管理業務也將受益于期貨市場回暖,預計期貨公司總體盈利能夠降幅收窄,逐步走穩。
李旸婷也表示,隨著后續國內實體經濟的逐步復蘇,相關企業參與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大宗商品市場也將進一步活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也會大大提升。2023年,預計期貨行業收入結構將更加合理,利潤水平有望穩步提升。
數據還顯示,分轄區看,去年12月份,期貨公司凈利潤排名前五的地區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浙江和廣東,凈利潤分別約為6.06億元、4.47億元、1.31億元、1.25億元和0.80億元,共占行業整體凈利潤的近94%??蛻魴嘁媾琶拔宓牡貐^分別為上海、深圳、北京、浙江和廣東,客戶權益分別約為5387.20億元、2410.93億元、 1621.54億元、1387.55億元、1275.87億元。
標簽: 期貨公司